<th id="bxw8p"></th>
  • <progress id="bxw8p"></progress>
    <tbody id="bxw8p"><pre id="bxw8p"></pre></tbody>

      <th id="bxw8p"></th>

        今天是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,歡迎光臨本站 東籬居茶書院 網址: www.maxxhobbies.com

        安徽七里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

        茶道、茶藝、茶文化培訓

        常見問題

        書院茶|茶人之修練 首在“格物”

        文字:[大][中][小] 2016-06-01 21:46    瀏覽次數:122    

        格物,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,“格”在此有“窮究”之意?!抖Y記·大學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?!?

        茶人之修練,首先在格物。

        簡而言之,茶人的格物是通過對茶、茶器、水的研究,發現規律性的東西,從“形而下”到“形而上”,創造茶道美學。

        一、格物之“茶”

        知茶性、明茶理、識茶質。一定要弄懂茶的本質性的東西,是寒還是涼?是溫還是熱?內含物質多少?這款茶哪個內含物特別突出,從而使這款茶區別于其他的茶。知其然不難,知其所以然,從而能推而廣之,駕輕就熟。方法對了,就能在最短的時間,讀懂茶,不然,喝一輩子,也是瞎喝,最多創一套自己的歪理邪說,禍害初學之人。

        所以,學茶首先不要光聽虛的東西,不能光憑經驗,茶是一門科學,它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。你只能認識它,了解它,通過茶的制作、存儲轉化、沖泡來將它的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。

        二、格物之“水”

        水為茶之母,所謂,茶十分,水八分,茶水八分;茶八分,水十分,茶水十分??梢娝畬εc茶的重要性。擇水是萬不可掉以輕心的。

        1、一個大原則:山水上、溪水中、井水下;

        2、原茶配原水;

        就是說,一款茶最適合的水,是該茶產區之山泉。如,龍井茶配虎跑水,人稱西湖雙絕。

        第一、出好茶之處,自然環境必佳,泉水自是不錯。

        第二、由于相同產區,土壤巖石礦物質含量相近,茶葉之中含有的物質,與泉水當中含有的礦物質,必然相近,兩者相配,自是相融。

        3、水之軟硬與茶之發酵程度成正比;

        就是說發酵程度低或不發酵的茶,宜選用水質較軟的水;發酵程度高的茶,可選用水質較硬的水。

        舉例:歐洲水質硬,所產礦泉水適合生飲,如燒開,會白色有沉淀物,泡綠茶會又黑又苦。這也是為什么歐洲人都愛喝紅茶的原因,紅茶發酵程度高,可接受硬的水。但還是會苦澀怎么辦?苦就加糖,澀就加奶,這也是為什么歐洲人在茶中加糖加奶的原因。



        三、格物之“器”

        器為茶之父。關于器的選擇,有好多玄而又玄的理論,不去管他,記做下面幾個原則,八九不離十。

        1、器之質地粗細與茶之發酵和新老程度成正比;

        也就是說,發酵程度越低的茶,宜用質地細密的器物,如綠茶宜用青瓷或玻璃器皿,烏龍宜用泥質較細的紫砂,黑茶宜用粗陶或泥質較粗的紫砂。是因為,質越細密,越容易將發酵程度低或不發酵的茶的溫潤體現出來。而粗陶,能吸收老茶異味,所謂水過砂則甜,有助老茶濁氣散發。

        2、器形之高矮與茶之老嫩成正比;

        原則上,越老的茶,由于不怕燜,宜選擇高深的器皿,如紫砂中的秦權、漢鐸等,能將老茶的茶性很好地逼出來。而細嫩的茶,如綠茶,宜選擇無蓋或淺腹的的器皿,才不會將嫩芽燜壞。按這個標準,嫩芽做的紅茶,如金駿眉,雖然發酵程度高,由于細嫩,宜選擇淺腹的紫砂。

        3、茶香氣高低與茶器質地粗細成反比。

        以紫砂為例,以香氣見長的茶,如烏龍茶,宜選擇泥質較細的紫砂,香氣不宜散發。而香含在茶湯中的茶,如普洱,宜選用泥質較粗的紫砂。

        四、功在茶外

        除了對茶相關的茶、水、器的研究之外,想要更上一層樓,就要修練茶外之功。比如,茶席上的花器、花材、配飾、文玩清供、書畫、沉香等等,都要格物。你茶席上布置一、二老物件,是能提高茶席文化含量的。茶人身上配戴之物,也是品位的體現。所以好的茶人,往往也是器的鑒賞專家。

        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格物是一切的基石,茶人之修練,也當如此。

        返回上一步
        打印此頁
        [向上]

        網站首頁

        關于我們

        茶藝師培訓

        培訓動態

        資訊動態

        聯系我們

        在線客服

        在線咨詢

        咨詢電話:
        17730219794
       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